当前位置: 首页 > 家长课堂 > 特殊教育> >

梅知老师推荐 | 科恩打闹10原则--我们还会和孩子打闹吗?

发布时间:2016-11-05 04:15:36 作者: 管理员 来源: 原创

良知教育中心授课专家:梅知老师(张庆长)简介

梅知老师1995年开始从事孤独症儿童的早期干预工作(1995年—— 1999年就职于北京星星雨教育研究所),曾在北京、福州、上海、常州等多家机构从业;协助创建多家训练机构,广泛指导家庭教育与训练。并自建宜兴市博爱孤独症从业人员服务中心。
 
    梅知老师从一线教师做起,曾做过家庭教师,教学主任,教学副校长。在工作中,广泛而深入地研习了与孤独症儿童早期干预相关的各门学科、理论、方法和技术,并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致力于海纳百川,融会贯通,总结出适合国情国人的综合性、系统性干预体系。
 
    梅知老师翻译了大量国外先进的成长困难儿童的培养教育资料,并应用于教学实践。尤其注重丹佛模式的宣传和应用,并做成读书笔记发布在博客上。
 
 梅知老师目前着重于推广早期(0~6岁)儿童生活化、功能化的情境教学干预;以及开展跨专业、多学科整合课程的教师培训课程。

 


 
教研学术成果:
翻译:《基本语言与学习技能评估》(The Assessment of Basic Language and Learning Skill;ABLLS-R)指导手册、记录表及相关资料。
翻译:文兰德儿童行为适应量表(班级版;家长访谈版)
翻译:《孤独症及相关发育和/或注意问题儿童问卷》(Questionnaire for Children withautism and Related Developmental and/or Attention Problems)
翻译:感觉剖析表(sensory profile;Winnie Dunn,Ph.D.,OTR,FROTA),并翻译两份根据该表结果所做的个案计划
翻译:家庭适应核对表,
部分翻译:《帮助孤独症儿童学习——父母及专业人士治疗方法》(Helping Children with Autism Learn: Treatment Approaches for Parentsand Professionals,Oxford University Press, USA;June 5, 2003)
部分翻译:《抓痒时间》(Giggle Time - Establishing the Social Connection: A Program toDevelop the Communication Skills of Children With Autism, Asperger Syndrome andPdd;Jessica Kingsley Pub;November 15, 2002)
翻译《孤独症——谨慎处理》(Autism:Handle with care;Future Horizons;October 1,1995))
翻译Donna Williams自传《三面伊人》(Nobody Nowhere;Avon;February 1, 1994)。
部分翻译:《孤独症儿童行为干预——父母和专业人员手册》(Behavioral Intervention for Young Children with Autism------a Manual for Parents and Professionals),包括怎么教、教什么,教学方案(110个)、目标问题流程图、问题行为流程图、行为问题原因流程图等部分内容,并用于一线教学。
编辑《孤独症融合教育资料汇编》
投稿:2009年中国国际孤独症康复会议(北京),题目:孤独症机构康复教育系统化的探索——共同探索一种综合的多学科、跨专业的康复教育系统模式
组织翻译《融合教室》一书。
《再谈孤独症儿童的家庭教育》(与王国光合著)一文被编录在《透视自闭症:本土家庭实证研究与海外经验》一书中。

 


科恩打闹10原则--我们还会和孩子打闹吗?

 推荐

《游戏力》会玩儿的父母大智慧出版信息作者: Lawrence J. Cohen, Ph.D. 
出版社: 军事谊文出版社
副标题: 随时随地激活孩子天性中的合作与勇气
原作名: Playful Parenting
译者: 李岩 
出版年: 2011-5-1
页数: 300
装帧: 平装
ISBN: 9787801509147本书的重点解决常见的行为问题,激发孩子内在的自信力,并重建父母与孩子间亲密沟通的桥梁。亲子沟通的“双向翻译机”。游戏力有效沟通第一步一方面,作者通过几十个案例告诉我们,孩子的任何行为都在表达着一份合理的内心需求,只不过表达方式有时是无理取闹,例如:1、事事对抗2、每天在幼儿园门口粘着妈妈,3、遇到小挫折就大哭大闹,4、经常打人,5、不好好写作业,6、总是欺负弟妹,……等等。
与孩子有效沟通的第一步,就是及时而准确地“翻译”出隐藏在这些表面行为背后的需求。有效沟通的第二步另一方面,作者建议了大小几百种处理问题的方法,而根本目的是提醒我们:与孩子有效沟通的第二步,是将我们的关怀、爱心、赞赏、鼓励、期望和界限等等,“翻译”成让孩子更容易理解和接受的语言。

游戏,是孩子的第一语言。如果我们想告诉孩子什么,那么最好的方式是“玩给他看”,而不是“说给他听”。既然我们都同意让孩子“在玩中学知识”,那么让孩子“在玩中懂道理”、“在玩中建立自信”也会同样有效。亲切亲民接地气书中深刻的分析,显然来自深厚的专业功底,然而全书几乎没有出现专业名词,轻松的阅读中处处能体会到一位游戏大师的幽默与亲和。最难得的是,书中对父母没有批评,只有体贴和建设性意见,因为作者本人也是一位父亲。


目录


前言
第1章 游戏力育儿方式的价值
第2章 加入孩子的世界
第3章 建立联结
第4章 培养孩子的自信
第5章跟着笑声的脚步
第6章 学会打闹
第7章 暂停现实,置换角色
第8章给女孩更多勇气,给男孩更多关怀
第9章跟随孩子
第10章 主导孩子 (在必要时)
第11章 加入你不喜欢的游戏
第12章迎接情绪的暴风雨(孩子的和父母的)
第13章 重新思考规则的方式
第14章 解决手足相争
第15章 为我们自己充电

译后记



第六章 


学会打闹本章主要内容

1打闹之概述

2科恩打闹10原则

3开始打闹游戏

4攻击性

5活跃的体能游戏的益处


1打闹之概述对打闹之担忧打闹、摔跤、以及类似的较为活跃、具有攻击性的游戏
父母们,特别是母亲,都坚持他们从没玩过,也不打算玩这类游戏。
打闹之原因包括人类在内的许多动物都会打闹,但原因似乎各不相同。

人类的孩子之所以摔跤和打闹,有时是为了考验自己的体能,有时纯粹是为了寻开心,有时却是为了更好地控制自己的好斗行为。打闹之作用不管是男孩还是女孩,也不管是性格活泼的还是天性文静的,对于所有的孩子,与成人玩这种经过设计的体能游戏,都会有所裨益。


那些在校园里、操场上到处惹事生非的孩子,需要有人专门指导怎么玩打闹游戏,才能把他们的恐惧、犹豫、冲动、愤怒等等这些情绪合理地释放出来。


他们哭泣、放弃时,我们不会责骂他们,他们需要休息时,我们也会停下来。这是我们的工作。
孩子的同龄伙伴们是无法做到这一点的,他们的自我控制力有限,更不会鼓励别人表露情感。
而那些不够活跃的孩子之所以需要和成人玩对抗游戏,是因为这样能锻炼身体,增强自信,培养他们的自我意识。

例子基督教在《圣经》故事中,雅各(Jacob)和一个人摔跤,那人其实是天使。雅各虽然已经受伤了,但还是坚持着没有放弃,直到天使给他祝福。


例子佛教当魔鬼出现在洞穴里时,尊者密勒日巴(Milarepa)并没有生气或害怕,只是给魔鬼喝茶直到他们消失。
借鉴当孩子表现出他们野蛮而恐怖的那一面时,我们只需要像雅各那样坚持,像密勒日巴那样冷静。
如果我们在身体上和情感上,都跟孩子站在了—起,那么我们就会发现,压抑在愤怒、恐惧、沮丧、或寂寞感觉底下的,是一个乐于合作、充满爱和喜悦的人。
和孩子对抗打闹,可以帮助他们找回真正的自我。
区别《游戏力》中的打闹游戏,和孩子之间那些打架、攻击行为有根本区别。职业比赛不在此范畴。
2科恩打闹10原则科恩打闹10原则1、保证基本安全

2、发掘任何可以建立互动的机会

3、寻找一切机会,增强孩子的自信和力量
4、抓住每个机会,处理情绪的旧伤

5、根据孩子的需要,提供适当的难度

6、仔细观察

7、让孩子赢(一般情况下)

8、当有人受伤或者不愉快时,立刻停止

9、不可以强制呵痒

10、控制你自己的情绪,别跟孩子动真的



十原则详述


第一原则

保证基本安全确保人不会受伤不能打、不能踢、不能咬、不能搥、不能卡脖子,但可以推拉。

推拉也更有助于建立自信与联结。包括你在内,不让任何一个人受伤,这样才有安全感,才能进行更有效的游戏。小心情感上的伤害不要嘲笑或讽刺孩子。停止的信号由于在打闹过程中,即使没人真的受伤,大家也经常要装作大喊“哎哟”或“别打啦”,因此你们可以商量出一个暗号表示立刻停止,不会与打闹时的台词相混淆。例如可以直接喊“全体停止”,也可以用搞笑的话如“奶油香蕉派”。暗号说出来时,或者有人受伤时,要立刻终止游戏。学习孩子可能需要多几次提醒才会记得。最好是经常提醒他们,快要伤害到别人时,温和而坚决地抓住他们,不要一有人违规就停止游戏。看看你能不能坚持住、继续游戏,同时又能保证安全。措施口头约定的规则并不足够,还是可能出现攻击性的、危险的、破坏性的行为,那就需要考虑一些行动措施,确保游戏进行当中,既能保持投入和联结,又不会伤到人。


有些孩子,尤其是暴力的受害者,需要特别的安排,使他们既能够使尽全力,而又不会伤害别人。
如果只有停止游戏才能确保安全,或者大人已经无法控制自己的怒气时,结束游戏就是最佳选择。第二原则
发掘任何可以建立互动关系的机会机会来自创造打闹与击打沙袋的最大差别是:有没有人与人之间的互动。

休息时就拥抱孩子,一有机会就创造与孩子的互动。


如果孩子避免和你眼神交流,就可以说:“我有……(孩子喜欢的物品)哦。”或者说:“我是大老虎啊!”
如果他推你,你就倒下来,夸张地演悲剧一样倒在他身上,展开双臂拥抱,把他放倒。
从制定规则到建立互动和培养力量大人常常在孩子突破了某些底线时,嘎然停止游戏。
有些底线完全合理,例如孩子咬人打人了,但也有一些可能仅仅是大人自己无法承受而已,如担心邻居的想法或是自己产生了情绪。
不管哪一种原因,这时都是与孩子谈论有关规则和感受的好机会,而不一定要结束游戏。

只要多加练习,就可以用轻松的方式制定规则,然后再回到游戏,继续打闹。


第三原则
寻找一切机会,增强孩子自信和力量
难度游戏设计要难度适中。根据孩子的反应,进行调整。具体见第五原则。
鼓励并且需要不断鼓励孩子。既做教练又当对手,这在有时确实不容易把握,但不管怎样,要切记我们的最终目标是鼓励和鞭策孩子。

投机取巧与诡计在打闹时告诫孩子不要投机取巧,运用身体比使用计谋更能让他们体验到自己身体和心灵的能力。

他们有时可能也需要显摆一下自己的高智商,因此玩些“诡计”也能接受。打闹所传达的意思是:欢迎使用你的力量,在这里不需要伤害其他人,你就可以既展示力量、又享受联结。


第四原则
抓住每个机会,处理情绪的旧伤
对抗中的负面情绪如果一个小孩对自己早先一次挑战中的表现不满,他可能会借着打闹对抗和你重玩一遍,这时你就是障碍、困难,是欺人称霸的恶势力。
赢得对抗对他固然重要,但是输赢并不是游戏目的,他更需要的是,在你的加油鼓劲下,竭尽全力去拼搏。这样的游戏给孩子提供了一个机会和方式,把前次失败时的愤怒、耻辱、无能等不良情绪,通过玩而释放出来。
情绪疗伤成功的关键让孩子回忆起最初的伤害,但现在不必再有恐惧和自卑的感受。
他需要你提醒,这次他是主导者,而且有你在旁边,他很强大,也很安全。



第五原则
根据孩子的需要,提供适当的难度强度,强度打闹对抗的重点在于提供难度和阻力,其目标并不是让他们输或者赢,而是让他们充分运用内在力量,同时不会伤害到别人。
只有难度足够大,孩子才能感觉到你的存在,也才能感觉到自己的力量,但是难度又不能大到让孩子感觉不知所措或被迫放弃。

有些孩子,尤其是很小的孩子,曾有过创伤经历、目睹过太多暴力、或者就是特别容易害怕,跟他们游戏时,只需要让他们碰你一下,然后倒下假装很痛就可以了。


他们可能只能承受这么强的阻力。如果你能让他们笑出来,那就说明方向是对的
难度的提高孩子长大一些后,或者已经比较能够自在地和你对抗时,他们可能就需要多一点阻力。
你可能需要把他们推回去一些,或是其它适当的安排,这样使他们必须努力才能战胜你。
年龄更大、更强壮、更自信的孩子,你就需要让他们使出全力才行。
如果孩子在对抗时想伤害你,你需要安全但坚决地制止他们,这样他们才不会伤害你。
孩子被束缚住时,他们可以用力挣扎,释放出那些一直以来导致攻击好斗行为的深层感受。


第六原则

仔细观察目标:判断与选择如何判断在某个时刻,是应该加强联结,还是应该建立自信,或是该继续游戏呢?
我们永远无法明确一个标准答案。但是,只有通过仔细观察,你才能提高成功的机会。
假如孩子对身体接触表示犹豫,那么就试着请他用手指戳你一下,然后你夸张地被戳倒在地。
这类提升信心的“速效药”,对于某些孩子有时是必要的,他们在此基础上才可能建立联结。
或者,如果孩子的眼睛根本不看你,只是一味地又踢又咬,那就把节奏放慢,试着吸引他的注意力,先进行一些身体的接触,然后再开始打闹游戏。正确的信号有两个信号,能表明你的方向正确:一个是咯咯的开心笑声,另一个是汗流浃背而竭尽全力。
有时,这两种情况可能时隐时现,那就意味着,打闹游戏正从享受乐趣,转变成与自卑感的对抗。
没有眼神的接触、放弃认输、盲目的愤怒、或是孩子试图伤害你,都表明事情不太对劲。

小心,你自己或是他们可能突然发火,这时需要通过休息来平静一下。


温柔而坚持在孩子踢打得很用力时,你需要尽全力才能不让彼此受伤。这时的他已经不是在玩游戏了,而是在释放堆积如山的恐惧和愤怒。孩子可能只是模糊地意识到你在抱着他们,不让任何人受伤。坚持下去!对他轻声地说话。

孩子这样,是因为曾经受到过伤害或者惊吓。孩子内心有这么多的情绪,你可能也非常震惊。打闹游戏开启了封闭着这些沉重感受的大门。


虽然释放的过程有时要持续很长时间,但是当他释放之后,绝大多数的孩子会表现出明显的不同。
他们可能会深切地注视你,他们可能笑,他们也可能开始想尝试过去自己觉得很困难的事物。

起初,父母都会对这些爆发的愤怒感到不解和惊恐,但是,一旦看到孩子在事后表现出来的快乐和放松,他们就了解到打闹游戏和情感发泄对自信与亲密的帮助。


第七原则

让孩子赢(一般情况下)输赢并不重要,快乐才是王道打闹游戏的最佳结局是,孩子获得胜利。

有时,即使你赢了,那么孩子也需要知道,你是使尽所有力气才赢了他的。
你刚开始让他赢,然后逐渐增加难度;可以先征求意见,问他们是否要你动真格的;如果在公平的情况下,孩子真的赢了,你就一定要欢呼雀跃。
有些打闹游戏中并没有输赢,只是单纯的体力游戏而已。


第八原则

当有人受伤或不愉快时,立刻停止该停止时,就停止如果有人受伤,应该立刻停止游戏,哪怕孩子好像还想继续玩。
停止游戏以及其它活动,来关心受伤者的情况,特别是男孩,因为他们常被鼓励要忍耐伤痛、继续游戏。
在受伤时继续坚持,打掉牙往肚子里吞,并不会培养出优秀品格,只是制造了铁甲武士。

我们总是不明白,为什么男孩和男人不容易亲近,对感受不敏感?我们强烈地想要把男孩子武装起来,但我们并不明白,其实这并不是让他们在世界中感到安全的好方法。女孩们也没能幸免,当今社会越来越鼓励女孩子的运动精神,同时也开始教导她们要忽略痛苦。


第九原则

不可以强制呵痒主动&被动违背别人意愿的呵痒,是不被允许的。呵痒可能有趣,但孩子会感到无力控制局面。
这可能令人有些困惑,因为笑声好像表示他们很快乐,但实际上不然。
如果孩子要你搔他们痒,试着迅速地轻轻戳一下,然后在他们停止笑之前,不要再出手,不要连续呵痒。
或者,你可以靠近他们假装要呵痒,接着后退不动 —— 你会得到一样的笑声,而不必让孩子感觉无力控制局面。

或者,试着提供不同形式的亲密。结束是为了再次开始对于某些男孩或女孩,他们所需要接受的挑战,不是在受伤时仍需坚持,而是在休息之后能够重新回到游戏当中。


一些孩子(和大人)会在遇到小磕小碰时就想放弃,对于他们,所需要的是尊重与温和的鼓励,这样才能再次尝试。

即使你怀疑孩子可能只是假装受伤,仍然要停下游戏,放慢节奏,重新调整,并降低难度。假哭和抱怨疼痛,说明孩子感到不知所措,这时候就需要调低游戏的难度与等级。


好 & 坏好的呵痒游戏,就好像轻搔婴儿下巴他们咯咯地笑。

坏的呵痒游戏,就像你的叔叔哥哥呵你痒时,把你压住直到你尖声求饶为止。


第十原则
控制你自己的情绪,别跟孩子动真的昔日重现成人刚开始和孩子打闹时,心里常会涌出自己童年的旧创。
他们会有一股想羞辱、捉弄、嘲笑、或支配别人的冲动,这都反映了自己小时候曾经遭受到的对待。或者,他们觉得脆弱和自卑。如何即时处理事实上,许多人对打闹游戏抱有成见的原因,要么是因为自己小时候不喜欢打闹游戏,要么因为目睹过大人与小孩打闹时,大人的内心折射出旧日的狂怒、争斗、自卑、和无助。
我们在这里讨论的打闹对抗游戏,目的是加强孩子的自信和力量,因此不要让自己的感受掺杂进来而阻碍了这个目标。同一个比自己强大、又极力想赢的大人对抗,对孩子一点帮助也没有。这是孩子的时间,不是你的。
如果你的旧创浮现,先把它放在一旁,专注到先前提到的目标及原则上。

童年没有体验过身体能力的大人,会对这类游戏感到迟疑和却步,尤其是那些曾经被阻止玩这类游戏的女孩,或是有些经常挨打的男孩,这些人可以先找一位朋友做些练习、在镜子前发出空手道般的喊叫、上一些武术课程,或是进到力量之屋(如第4章所提)。

另外一个人群,即大部分的男性,他们在孩童时就被鼓励,可以表现粗鲁、好斗和竞争。对抗,关乎自己的生存。因此,这种意识阻碍了我们通过打闹来加强联结,并培养孩子的自信。把残暴的竞争意识放在门外吧。如果你感到生气或挫折,千万不要进行打闹游戏。与孩子保持眼神接触;中场休息做个拥抱。把目标定在孩子的笑声,而不是超人般的英勇。我们很多人在小时候,都被野蛮地对待过,在打闹时,没人为我们着想。结果,留在我们心里的感受,把我们变成了战场上失控的大炮和士兵。

如果你无法把这些不良感受放在一边,那么你可以诚实地表达出来,但要用幽默方式,而不是野蛮方式。最有效的方法是夸大它:“好累好累,我一秒都不可能清醒了。你得把我弄到沙发那边。再打下去,我就死定了… …”“啊哟啊哟!好疼!你踩到我脚趾头啦!我再也不当你的朋友了… …”“要是赢不了,我会难受一整天的。”


3开始打闹游戏成人主导大人主动发起吧!如果你从没玩过嬉戏打闹,那么如何和孩子开始呢?
很简单,你就说:“我们来玩打闹吧!”如果孩子没有反应,或者看上去很迷惑,你拉他压在你的身上,你就倒下。

从简单的开始,之后再进展到比较复杂的,例如你们两个都要试着把对方压倒在地。或者你可以双膝着地,说:“试着把我推倒。”(可能的话,准备个垫子或地毯。)较力游戏生日宴上的大奶牛在一个小朋友的生日聚会中,男孩的父亲假装是一头牛,每个孩子需要把他拖过草地上的一条线。


父亲发出像牛一样的哞哞声,然后针对每个小孩的不同,提供不同的难度阻力,因而让每个孩子都觉得很有成就。“收费站”孩子要过去,到某个地方,大人在中间设置“障碍”。


1、孩子拉,就摇摇晃晃地离开;

2、孩子推,就前仰后合地倒下

3、推推拉拉中,最后让孩子过去

4、摔来摔去,翻翻滚滚,再让孩子过去

5、孩子过去,再拉回来,继续“摔”


4攻击性动物界狮子狒狒战争游戏真实的现在无处不在。仿真武器惟妙惟肖。不同地区孩子,具有不同作用。态度不能够或者应该禁止所有的攻击性游戏。
孩子需要与攻击的冲动和平相处,不管这种冲动是他自己的还是别人的。
假如我们不让他们在游戏中练习,那么他们会在真实的生活中练习。
你可以和孩子愉快地商量出一套方案,既不违反你的价值或信仰,也能让他们表达自己。例如,孩子可以用想象的武器,例如魔杖和龙牙,但不能用想象的枪和子弹。禁止所有的攻击游戏会事与愿违。

因为被禁止的缘故,孩子反而可能会着迷于战争和武器。而如果连生气或是暴力的感觉都不被允许,孩子更可能会觉得自己有问题。


设计良好好的、有创造性的游戏,尤其是你能加入的游戏,并不会让孩子变得暴力,不管是哪种攻击性游戏。性别男孩,女孩都有攻击性。


此类游戏例子“红灯停绿灯行”

咬人鱼:咬小被子或洋娃娃

角色互换


5、活跃的体能游戏的益处:1自我安慰,2提升专注力,3运动动作的计划及先后安排,4冲动控制。


专题推荐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