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你是否还记得,你曾经也是小孩子,你最在乎父母给你什么?
听了这句话,我一怔,然后恍然大悟,说:谢谢bob告诉我这个,我知道了。
记得有一年,我父母和邻居吵架,最后打起来了。这时候,我跑到厨房去,拿起菜刀就要去跟别人拼命,被我爸爸夺下来了,他说不能这样做。我想,当时我是愿意为了父母不至于愁眉苦脸面临困境而而愿意付出一切的。
有一句古话,叫“自古慈母多败儿”, 可怜天下父母心,有那么多的父母,为了孩子当下的快乐,而放弃对孩子的基本要求,过度满足他们的欲望,他们所在乎的难度不是孩子多一些的笑容么?
在乎是在乎,但是这种关系,要分开来看。
那么,儿童的心思,就会更多的用于揣测、惊恐,而无暇顾及自己的成长问题。
事实上,对于大多数现代家庭来说,孩子所需要的底层的物质安全保障,已经不再是问题了。而很多家庭,随着孩子的成长,父母的笑容越来越少,给孩子的成长带来了很多困扰,问题出在哪里呢?
主要还是对孩子成绩的索取。大多数家庭,温饱不是问题,对于孩子的成长来说,最大的困难是解决了。但是,因为这样的父母担心孩子当下的成绩不好,会影响到未来的升学,会影响到未来的择业,会影响到孩子未来的生活。甚至幻想,孩子可能因此而一辈子就完蛋了。这种超级想象力,剥夺了父母脸上的笑容。因为孩子所在乎的父母的笑容没有了,对于孩子来说,未来的生存可靠性就失去了,那么就会导致孩子状态越来越差,内心越来越弱。
如果孩子成绩不佳,父母内心不安定的因素会带来非常多的负面评价,会带来更多的不满意,比如用天下孩子的优点去对比自己孩子的缺点。在这个时候,成绩已经不是唯一让父母失去笑容的可能了,由此带来的,对孩子行为习惯的不满,对孩子言谈举止的不满,从而产生对未来更大的焦虑,直至孩子、父母、家庭处于一个崩溃的边缘。用一个表征来看,仍然可以理解为,因为父母的笑容越来越少,对孩子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整个家庭失去了前进的动力。
或许,某种机缘,会让孩子觉醒,然后不再纠结于父母的笑容,而发誓要把学业进行到底,从而改变了自己的命运,改变了父母的命运,改变了家庭的命运。但是,这或许只是表象,在这个改变了命运,长大成人的孩子的内心,恐怕一直都有一些心理欠缺,就是,他需要不断的提高自己的要求来证明自己,或者是不断的做得更好来讨好父母,而忘记了他自身的使命。那么这样的孩子,还是没有走出内心的煎熬。
这还是算一个比较好的结果。比较糟糕的, 可能就是导致孩子对未来绝望,对父母绝望,对家庭绝望,在生活中找不到支持的力量,而在学校中不断的受到以成绩为导向的价值评判。唯一可能逃避而保护自己的行为就是放弃学习,锁闭心扉,让一切痛苦的根源无法触及自己的心灵。显然,这只是假象而已,因为心灵已经被挫败,已经不再有力量,唯有逃避与放弃。
当然能,不过这需要父母付出巨大的改变。但是,无论这种改变有多么艰难,但是它是值得的---因为这意味着你在用一种生命的精神去影响另外一个生命,无论从进化论还是从神的教义来说,都是需要父母去为下一代所付出的。
其次,作为父母要深知自己的精神面貌对于家庭的支撑作用,那么自己就要成为一个有生命力的人。有生命力的人,是要为家人的福祉而放弃什么,努力什么的,不仅仅是提一个要求,做一个评价这么简单。那么我们的生命力从何而来?
还有一种是通过他人对自己的认可和爱,通过价值体现,通过为他人谋福祉而获得价值感,从而获得力量。正如《爱的五种语言》所述,当我们的爱箱满了之后,我们才会有能力去爱别人。不过这一点相当不容易,因为我们本身就是有过多缺失的人,我们本身就对未来过于缺乏自信和希望,很难在生活中在工作中获得这些必要的价值感。
还有一种,则需要通过有目的的学习。比如,通过课程学习,来了解规律。通过家长学校的心灵成长课程来获得内在的重生。这是最快捷的方法,但是需要当事人清楚的明白,“我需要改变,我需要进步,我需要帮助”。能够自发产生这种观念的人, 要么是因为悟性超高,要么是因为痛得不能再痛。而大多数人总是在质疑,犹豫中摇摆不定,不愿意在这方面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