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儿童所有的行为问题,不管是好的坏的都反映着我们父母的行为方式 。
孩子在6-12岁年龄阶段,称为儿童的中期和儿童后期,是基础教育的小学阶段。此阶段,孩子的心理发展处于关键时期,也是最易出现行为问题的时期。面对行为问题中常见的厌学、脾气躁、逆返、任性、拖拉、胆怯、敌对、冲动等现象,父母常常感到一筹莫展。
其实,儿童所有的行为问题,不管是好的坏的都反映着我们父母的行为方式。儿童自出生时,如果我们把他看着是一张白纸,那么,最早在白纸上面绘制画的是我们父母。白纸上逐渐增多起来的图案,就是儿童逐渐表现出来的行为现象。如果图案很清晰、明朗,让人喜爱,那说明绘画人的艺术水平高;如果图案看起来晦暗、紊乱,让人心烦,那还是说明绘画人的水平低。
因此,孩子种种行为问题(白纸上的图案),是我们成人制造(绘制)出来的,而成人中最主要的就是孩子的父母。从这个角度说明,要改变孩子不好的行为,父母首先要找准你在“白纸”上绘制画的过程中,问题出在哪里?是落笔太轻、还是太重?是你情绪抑郁时而选择的色彩太灰暗、还是你脾气暴躁时胡乱作画……
我想从以下方面来分析,孩子的拖沓、任性与父母行为模式的关系:
第一,孩子“拖沓”与“任性”之间的关联和它们所表达的意义:
从词义上理解,“拖沓”是做事情拖拉、没效率,“任性”是不听别人意见、执坳。看起来这两者有明显区别,但这两种现象有着相关性,即任性与拖沓是反映同一种教育方式下的两个不同侧面。
拖沓是在父母控制下孩子较“软性”的对抗,而任性是在父母控制下孩子较“生硬”的对抗。虽然在有些孩子身上,这两种现象都很明显,在有些孩子身上,似乎只存在其一。不过,看似只表现了其中之一问题的孩子身上,同时也隐含着另一种问题的性质。就是说看起来很拖沓的孩子,其实是在用拖沓的手段,说明他的任性:不想按你说的那样做!很任性的孩子,总要以某种或多种方式来表达他的这种执坳个性:要么不等父母话说完,他扭头就走;要么就是你说你的,我拖拉我的;要么就发脾气;要么就是不吭声……因此说,孩子的拖沓就是他的任性,孩子的任性可以用拖沓来表现。
在孩子们言谈举动里,经常有我们需要解读的密码。可惜,我们许多父母总以自己成人的见解去论说孩子的问题,说孩子有问题。但父母一点不清楚,孩子的问题往往隐藏着他们真实的担忧、愤怒、失望、伤心等。孩子的心理和情绪状态,受经验和知识的局限而很难用语言表明,他们主要是依靠行为语言来表达。
比如说,性格孤僻的孩子偏爱独自一人玩耍,但往往也产生生动的幻想,也会热衷于电视和游戏,因为这里面有他忠实的伙伴可免除他的孤独;
有些孩子常爱挖他的鼻孔、吸允拇指、咀咬指甲、玩弄性器官等,这些动作本身,说明与孩子婴儿期(口唇期)满足缺失有关;
有些孩子有偏食或拒绝吃饭的行为,多半是通过这些行为惩罚关系人:他们的父母,因为他心里有来自关系人某种方式或态度的伤害;
有些孩子总是表现出对玩具的破坏、恶作剧、捣乱等攻击行为,这说明孩子内心有愤怒和伤心,而造成愤怒和伤心的可能性却很多:或许他在同伴中从没得到过重要角色,或许游戏中玩输了,等等。
那么,总表现得拖拉或任性的孩子,其内心是无助的、情绪是不愉快的,他这种行为背后的无意识语言在说“我斗不过你,我就要这样才舒服。”拖沓的信息里,隐藏有孩子对父母总是“催促”的不满与报复;任性的种种表现的信息里,隐藏有孩子不得不反抗的敌意,而敌意说明父母与孩子的交流中,父母很少甚至没有承认或接受过孩子的情感,而是对孩子过多的干涉。
第二,拖沓与任性的孩子的父母,必有其以下行为模式:
性格急躁、思维反应快、处事较果断、高价值观、高期望值、讲究效率、喜欢操控和教导人。他们养育孩子的方式,主要以说教、给现成的答案、命令“你要…”“你应该…”“你不应该…”等。
在这种行为模式下,孩子体验的是:总有人为我安排、操心、做事,而不必独立思考。因而难以养成对自己行为的责任能力。
3、合理满足孩子的要求、合理规范孩子的行为、一贯坚定地执行规范。
在孩子的行为上,哪些是可接受的,哪些是不可接受的,孩子需要一个明确的界限。当他们知道允许的行为的边界时,他们会觉得安全,并会养成行为上的自律性。
我们应该清楚,父母可限制孩子的行为,但不能限制孩子的愿望和情绪。对于孩子的愿望、感受、情绪,不管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内容如何,都因该接纳并得到理解和尊重,而行为可以限制和纠正。以培养“准时”为例,给他们一个现实的时间限制,把守时间的任务则应交给他们自己:“离上学还有10分钟”、“只要你准备好了,你可以看卡通片,直到我们吃晚饭,”等等。
这种简短陈述的目的是要告诉孩子,我们希望,也认为他们会准时。始终用这种正面的预期方式,才可望当孩子觉得仓促时,他们会自己抓紧时间。
做父母的,需要懂得孩子正常的活动方式,更多的时候是跑而不是走、好动而不是安静、吃饭时哼着歌或敲打着碗而不是专心之致、镜子是用来做鬼脸而不是为打扮等等,这样才不至于带着成人经验而看不惯孩子的种种行为而迁怒自己。
诚然,决定孩子健康成长的因素很多,父母好的行为模式也不胜枚举。为人父母的,都希望自己孩子安全、快乐、并成为一个品质高洁、有怜悯之心、有责任心、有勇气、有能力而正直的人。为了能达到这些人性的目的,父母需要学习人性的方法。光有爱是不够的,还必须有帮助孩子成长的特别技能。如何获得技能,父母需要学习。需要通过自学,或通过接受专业帮助而获得教育子女的特别技能。